资源枯竭型城市东川转型巨变

2008年11月03日 8:31 37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据中国经济导报11月1日消息   编者按:资源枯竭、矿竭城衰、生态恶化、产业凋敝、下岗失业、社保问题突出……这是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已经或即将面临的现实难题。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铜矿、煤炭、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矿山8000多座,其中400多座资源枯竭,2/3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进入资源枯竭的进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2007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如何有效破解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众多难题?我们来直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进行的大胆探索。
 

东川协奏:打破“铜”一首歌
  ——记资源枯竭型城市东川转型巨变


  从2003年到2007年,东川在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累计投资50.5亿元。然而,50.5亿资金的背后是一个曾经“没有出路”的城市艰辛的转型之路,其中“再就业特区”的快速发展就是核心。
 

“再就业特区”撬动城市转型
  48岁的老矿工刘安润如今每个月都能领到近5000元的工资,工作的内容就是每天早晚提上矿灯,走进离家不远的2000多米深的矿井检查电路和沿线拱架,这是他在2001年东川矿务局倒闭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曾因开采铜矿闻名全国的东川矿务局终因资源衰竭、体制不顺迫使它在2001年12月7日宣告破产终结,和刘安润一样,数万名工友同时下岗,连续好几年他们月工资只有250元。贫困如影跟随,很大部分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路。百姓的失业和因失业导致的贫困,成为东川转型之初困扰东川乃至云南省决策层的沉重话题。
  就此,在全国首创了“再就业特区”的解困之策。在东川建立“零税费”的工业区,用最优化的政策资源,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办企业并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靠自我发展来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东川被确定为再就业特区后还提出企业在东川投资年满一年且持续经营、招用下岗职工不低于职工总数30%以上的,东川区将分两次补助企业部分资金。
  四年来,特区入驻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7649个,招用下岗职工4383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3年底的40.2%下降到2007年底的19%。同时,特区建设还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又让5560人实现了自主灵活就业,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02年的6838元涨到了2007年的10400元。
  百姓有了工作,经济得到发展,而这一切的根本是东川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变通”出新招 亮点频闪现
  走进东川,再就业特区管委会门口的一行大字十分醒目——“变通多一点,发展快一些”,昆明市委常委、东川区委书记高德明也常说:“要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变通多一点,发展快一些’的理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
  正是这短短的10个字折射了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的精髓。
  由于大多数的矿业城市长期受中央主管部门垂直领导,故产生了一些高度重视上级指标、“等靠要”的心态等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落后观念。于是有观点提出,东川要想成功实现转型,中央和地方在体制和观念上都要转变。
  “再就业特区”的建立已经是机制上的创新,东川人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在创新上再创新,思想上变通再变通。这对于东川决策层和执行者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正如东川再就业特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扬国强所说:“30万东川人盼望着发展,这么好的政策决不能在我们手中搞废掉。”可压力归压力,别无选择,只有再“变通”。
  2004年,东川开展了“建设特区,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专题大讨论活动;2005年提出“诚信和谐、负重提速、创新图强”的特区精神,提出了“变通多一点、发展快一些”的理念;2006年提出了“特区建设需要勇气、速度和环境”的要求;2007年又提出“居安思危谋发展、任重道远做实事”的要求……
  前后四年的思想建设轨迹伴随的是行动上的创新。
  不可否认,招商引资是撬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有力杠杆,而对“特区”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据说,在昆明市东川区,有3个特殊的电话号码,投资者可以任意拨打:一个是东川区区长的,一个是特区管委会主任的,还有一个是公安分局局长的。一开始,东川便提出“政策招商、资源招商、亲情招商”,其中最重要的东川区改善软环境的“感情招商”招数,深深吸引了投资者。
  去年,东川继续使出新招——中介机构招商。据介绍,东川借昆明、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的中介机构扩展宣传、招商平台,即在所确定的重点地区选择中介机构,按委托代理的形式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的路子,凡是完成招商项目的,政府将根据企业在东川投资的固定资产数额,支付中介机构或个人一定比例的中介费。据统计,截止今年7月,奖励了24单位及个人,发放奖金80余万元。
  今年5月底6月初,高德明和区长田文又亲率区级相关部门瞄准江浙发达地区、瞄准与东川产业相关联的国内重点企业开展专题重点招商活动,实施“盯一个,谈一片”策略。通过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拓宽招商渠道,又是引来投资者无数。
  从特区成立四年来,截止2008年8月31日,前来东川洽谈投资的投资者达6000余人,确定协议项目190 个,协议投资额619646万元。在入驻东川特区的企业中,有139 家投产,23家在建,筹建28家。
  如今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推动了“再就业特区”及整个东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完善了东川的经济结构,使“铜”不再是一枝独秀。
 

拒走从前老路 新路更趋“多元”
  过去的东川就是吃了“企业数量少,成分单一”的亏。当时的东川,以矿务局为代表的单一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0%,当东川矿务局陷于危机破产就导致东川经济结构丧失唯一的支撑。
  翻开《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关于制定东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升矿冶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单一的矿业经济向矿产业与其他产业并举的多元型经济结构转化”这句话映入记者眼帘。东川,单独依靠矿业发展经济的老路不会再走了。
  自特区建设起,东川就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通过高标准规划,确定了绿茂重化工工业组团,碧谷机械加工及机电设备制造、轻纺等工业组团,新村对门山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等4个工业组团。
  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新兴工业的投资和迁入,使东川区域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现形成了以云铜凯通公司、金沙公司有色金属加工和云铜工业园稀贵金属加工为主体的产业链、产业群体;以澄星公司、川金诺公司和云南红富化肥为龙头的磷矿石深加工为主体的磷化工产业群体;以东川钢铁厂、四川中恒金属粉业有限公司和昆钢工业园铁矿石深加工为主体的黑色金属产业群体;以云内动力和云南锻压机床厂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产业群体。
  可以说,目前的东川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做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的多门类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30万东川人盼家乡发展的夙愿有了奔头。
  东川城区的肖虹感慨地说,这几年特区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东川人个个都感受得到,首先从自己身边眼睛真实看到的东西变化都非常大,许多以前想不到得不到的现在都能够实现了。
  许多过去想不到也办不到的事情,在特区建设过程中办到了,这就是东川城市经济转型给百姓带来的起码实惠。而对于东川更多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