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长风万里正当春——30年改革开放发展纪实

2008年11月07日 17:20 45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长 风 万 里 正 当 春
  ——紫金矿业发展纪实


  (作者:紫金矿业宣传部副部长 邹永明)


  本网讯    大江东去,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三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足音,一大批优秀企业迅速崛起,它们在与跨国公司的同台竞技中逐步壮大,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市值开始比肩跨国公司,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发源于“古田会议”召开地、著名革命苏区福建省上杭县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伴着中国经济30年的腾飞,书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企业发展“神话”: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紫金矿业的“细胞”都还未形成;
  1986年,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刚刚启动,紫金矿业的前身--上杭县矿产公司正象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在上杭县这块贫困的土地上;
  1992年,紫金的总资产才为352万元、利润3万元;
  而到2007年,公司总资产增长了76687倍,年均增长率为74.73%、销售收入增长2480倍,年均增长率98%、净利润增长250000倍,年均增长率191%。在这十五年间,紫金矿业创造了中国矿业跨越式发展的 “奇迹”与“神话”;
  2007年,紫金矿业一举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矿业公司、中国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源最多的企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十强”企业、《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排名第2位的企业、被《环球企业家》杂志评为2007年中国最佳表现公司,在获此殊荣的50家国内乃至国际著名企业中,紫金矿业排名第三;
  2008年8月30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文称,紫金矿业进入2008中国企业500强 。
  ……
  紫金矿业伴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一路披荆斩棘,踏遍坎坷,认真思考和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精髓,做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此时,紫金正向着“成为全球卓越的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的目标奋勇前进!
 

妙手著华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时,邓小平用他犀利的眼光,寻找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这时,在福建省永定县大山之处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个当过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的年轻小伙子,志存高远,参加了恢复高考以来的首次高考。文科偏好的他,“逆向”报考了福州大学地质专业并被顺利录取。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紫金矿业掌舵者的陈景河。
  随着1993年紫金山金矿的上马建设,紫金山金铜矿开始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1984-1994年,国家投入6000多万元,对紫金山金铜矿进行历时八年的地质勘查,结论是:“铜矿详查储量达116万吨,批准的金矿详查储量为5.45吨,风险大、难以开发”。
  当时,金价与铜价均处于历史低位。因此,福建省地矿部门认为紫金山开发价值不大,下放给上杭县。
  一方面,这一“鸡肋”矿产无人愿意投资、开采。另一方面,上杭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县,经济十分困难,当地政府希望依靠紫金山金铜矿开发,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1982年大毕业的陈景河和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的一批地质工作者一起,参加了上杭紫金山下汀江两岸的地质普查项目。《汀州府志》中载:紫金山“宋康定年间盛产金因名”。尽管文献仅此一篇,但关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金矿的美丽传说却一直流传着,这却让陈景河心驰神往。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进驻了“天苍苍,野茫茫”的紫金山,顶着烈日寒风,啃着馒头面包,面对一片荒芜的大山,置身齐人高的野草之中,开始对紫金山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艰辛的普查。
  1984年,陈景河结合紫金山的地质构造特点,大胆提出了紫金山“上金下铜”的推断,显示了他在地质科研方面的锋芒。这时,福建省地质科研所和上杭县的领导都看准了陈景河在地质勘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智慧和天赋,且上杭政府认定,他就是开发紫金山的最佳人选。
  是留在省城,还是选择条件艰苦的紫金山?陈景河毅然选择了后者。1993年初,这位小伙子怀着彻底解开紫金山之谜的雄心壮志,又一次踏上了紫金山。
  陈景河当时住在紫金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他和队友早上七点出发,晚上七点回去,回去时还要把二、三十斤重的金矿石样品背回家。一个星期这样跑,大家又苦又累。后来,他们干脆住在山上的一个庙里,一住就是两个月,条件艰苦到有时二十几个人一天只有一桶水。
  当时的地质普查技术还比较原始,他们爬在悬崖峭壁上,用皮尺50米一个剖面一个剖面的进行测量。有时候,他和伙伴们的生命就悬挂在山顶悬崖的那几颗树上…… 。陈景河等人的不懈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们从山上古代采金留下的老硐中提取样品,竟然发现了金矿化!不久,他们发现并证明:在海拔1138米的紫金山主峰附近,有一个面积437平方米的金矿区!
  从这一刻开始,一种特别敏锐的直觉和预感象澎湃的海浪一样,一阵阵冲击着陈景河:紫金山大开发的锣鼓就要敲响了,一个对中国黄金业、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就要启动了!他提出“上金下铜”的推断也在1986年及以后的进一步勘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紫金山金矿的下面,蕴藏的是储量达一百多万吨的特大铜矿!
  虽然探知了紫金山蕴藏的巨大矿产财富,但是开发的资金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拦路虎。面对开发难题,陈景河还是毅然决定接过这块“鸡肋”,当起了国有企业--上杭县矿产公司的经理。他判断:紫金山金矿被定义为低品位,是因为开采难度大,如果能找到低成本开发的手段,它的真实储量实则不低。 但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缺钱。
  直到今天,陈景河仍然清晰记得1994年在北京跑贷款的一幕。那时,正是紫金矿业起步最艰难的时期,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技术人员,他千辛万苦说服福建省和龙岩市人民银行负责人,帮忙到北京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黄金专项贷款,经过有色金属总公司审核,毫无名气的上杭矿产公司终于拿到了350万元黄金贷款,这成为紫金矿业起步过程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为表感激之情,这个来自南方偏远山区县的国有公司“老板”在北京前门饭店请客,结果在吃完饭后,陈景河发现自己的钱还不够结账,最后还是由福建省人民银行的朋友给他解了围。这350万是紫金矿业起步的最重要的“第一桶金”。
  1994年,陈景河给上杭县矿产公司赚了100多万。 接下来,尽管每年紫金矿业几乎保持着100%的利润增长速度,但资金一直是困扰发展的瓶颈。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大规模开采金铜矿。陈景河希望扩大紫金山金矿的采选规模,而不能只将目标锁定为开采山顶的金矿。
  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恢宏的声音久久地在陈景河的耳边回响,让正在紫金山金矿进行艰苦创业的陈景河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我们边走边想边干!看看能不能搞搞科技创新,省点钱,求发展。”陈景河给大家鼓气。
  时不我待,分秒必争。他心里十分明白:现在没钱也得尽快见效益,不能拖,不能等!陈景河心底升起了一股白手起家、科技创新的豪气!
  当时,按设计部门的设计,采用全泥氰化提金工艺,金矿第一期工程建设投资至少要2900万元。这2900万元从哪里来?如果向银行贷款,那么,即使两年内利润翻番,也无法支付利息,企业将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陈景河带领一帮技术人员,通过对矿石可选性能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工艺路线的反复比选,陈景河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新兴的堆浸法提金技术,对于按照常规选矿技术不能盈利的低品位矿山非常适用,具有投资省、生产成本低、易于掌握等特点。陈景河心中一亮:对,这个工艺不是很适合我们吗?他马上提出“第一期工程建设采用堆浸提金化工艺,建设年处理5万吨矿石的生产规模”的思路。当时有专家认为,要在多雨的南方搞堆浸选矿,效果肯定不理想,陈景河提出这一思路,立刻在国内同行中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中国黄金矿业界“敢吃螃蟹第一人”!
  陈景河说干就干,硬是在地处南方气候多雨、地形条件恶劣的紫金山,成功地应用了该技术。结果让人吃惊的是:紫金人只用了700多万元,就完成原计划2900万元第一期工程建设,首开中国南方堆浸提金的先河,生产能力还超过了原设计部门的一倍。
  紧接着,陈景河又搞起了“重选+堆浸+炭浆联合工艺”。结果表明,该工艺使选矿综合回收率达80%,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处理量大等优点 。之后,陈景河马不停蹄,带领科技人员进行一个又一个科技攻关,实施了金矿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技术改造,将生产规模成倍成倍地扩大。
  陈景河对这段艰苦岁月记忆犹新。他说:“紫金山金矿是在没有背景、矿山品位很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当时金价又很低迷,我们手中又没钱,只得一分钱一分钱抠着花。这样就造就了紫金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
  陈景河运用经济法则重新制定矿床工业指标,研制与国际接轨的距离平方反比法(IDS)矿床储量计算和评价软件,表明紫金山金矿在现有市场价格和矿山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金矿储量达200吨以上,达到超大型规模。运用新的工艺路线、评价技术和大量的补勘增储,使紫金山金矿从一个没有开发价值的小型矿床,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矿!
  沉睡了一千多年的福建上杭紫金山金铜矿,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此,陈景河用他那双神奇的手,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紫金山上书写紫金矿业的华彩篇章。
 

雄才写大略
  改革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革命老区贫困县上杭的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提速明显。
  1996年 ,上杭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1998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十年,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年,上杭县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其中,陈景河领导的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生产黄金1.54吨,实现利润2618万元,成为上杭乃至全省的的一个特大新闻,紫金矿业开始被强烈关注。
  然而,在成绩面前,陈景河并没有太多的欢乐,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公司如何更加稳健、快速的发展。他的思路一旦明朗,就马上付诸实施,经过实践检验,效果颇为明显。
  1998年,陈景河成功地把国有独资的上杭县矿产公司改制成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有股减持到87%,实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000年,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年,陈景河成功地把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改制成为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民营成份进入,国有股减持到48%,实现了企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紫金矿业顺利向现代企业过渡。
  2003年,中央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号召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这一年,陈景河成功地把紫金矿业引领到资本市场:12月23日,紫金矿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实现了企业发展的第三次飞跃,公司的发展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陈景河成功领导了企业实现完美的“三级跳”!这段“三级跳”,当浓墨重彩地写入紫金矿业的发展史。
  2008年4月25日,紫金矿业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了企业发展的第四次飞跃。这次上市,紫金矿业以0.1元的面值发行新股,开创了中国A股低于1元面值发行之先河,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A股成功发行,使企业价值及股东利益大幅提升,公司实力倍增。紫金矿业的A股发行上市标志着福建省又一家优秀的企业进入了国内资本市场,实现了产业资本和国内金融资本的结合,发展空间将得到显著的扩展,综合竞争力、整体规模效应和经营实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国内矿业领先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家都以为,经过多年的努力,A股上市终于成功了,应该可以好好地松口气了。但是,在上市成功的第二天简单举行庆功会后,陈景河趁热打铁,马上集中高层召开务虚会,对公司A股上市后产业发展的战略基本原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谁也想不到是,这位在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有着怎么样的激情和力量,把一个快要倒闭的小企业救活、做大,然后带领它走出闽西,领军全国,又在国际矿业舞台上闪耀光芒!对此,陈景河的解释是两个字:责任!把紫金做强做大,让紫金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作贡献,让紫金的发展壮大在国际矿业舞台上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这就是他的责任。陈景河曾多次在集团公司的重要会议上强调:责任心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源泉!正因为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责任”两个字,陈景河的内心蓄积着强大动力,经常是一天工作18个小时,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带领着紫金像飞轮一样运转。
  早在2001年,担任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景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雄心勃勃地说:“紫金矿业要成为世界级的矿业公司,我们要在10年里再造10个紫金。”
  2001年,紫金矿业的总资产还不到6个亿,销售收入不到4个亿。10年再造10个紫金,就是说到2010年,紫金的资产总额要达到60个亿,销售收入要达到40个亿。6年以后的2007年,紫金的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68亿和148亿。6年的时间,紫金就再造了30个“紫金”!
  陈景河说:“依靠紫金山金铜矿的收益,过过小日子也许很舒服,但是,作为有志成为全球一流矿业公司的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必然的选择。”
  早在2001年,紫金矿业就开始面向全国寻找资源,并且战果颇丰:贵州水银洞金矿、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吉林珲春金铜矿、西藏玉龙铜矿……,仅2007年,紫金就在国内一口气投资11个项目,金、银、锌(铅)、钨、锑等资源实现较大的增加,公司获得新的增长点。
  紫金矿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在中国矿业界早就声名远播。陈景河介绍说,公司在低品位金矿资源利用、难选冶金矿处理、堆浸选冶技术、微生物提铜技术等湿法冶金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成就早已为世界同行所折服。这些技术为公司控制和开发其他低品位、难处理矿山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准备,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水银洞金矿是难选冶的卡林型金矿,加拿大某公司对这个矿山经营多年,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最终无法选冶而放弃。紫金矿业却毅然把它收购了,并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选冶难关--应用化学预氧化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水银洞金矿成为目前紫金对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项目,紫金自主知识产权的常压加热化学催化预氧化技术工业化运用因属世界首例而可能被载入世界矿业史册。
  珲春金铜矿在紫金进入之前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2003年,紫金通过收购成立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之后,紫金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并成功应用新工艺流程、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使这一亏损矿山迅速焕发了青春。一年内扭亏为盈,不但招回了全部原矿工人,而且吸引了一大批的人才,该公司已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
  陈景河对科技创新有这样的感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技术神秘化了。其实,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东西,把它弄明白了,与生产一结合,就显得很简单。”通过大胆的技术创新,公司不仅成功开发了三大黄金矿山,而且降低了开发成本,扩大了矿山的储量。
  “我们拿到的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下来的”,陈景河拿新疆阿舍勒项目来评点紫金的再造。当时,阿舍勒聘请了国内著名的矿山设计公司设计,国际矿山评估公司评估,预计投资要8个多亿,年产能力3000吨,当时铜价又相当低迷,由于效益不好,银行不给贷款。阿舍勒项目就此搁置起来。阿舍勒铜矿的品位在2.4%,品位非常高。 陈景河认为,如果阿舍勒没有开采价值,那么全中国没有可以开采的铜矿了。紫金进去后,把投资总额降到了4.8个亿,基建工期由三年缩减了一年,生产能力提高到4000吨,而且做到了当年达产。目前,阿舍勒铜精矿已成为我国第5大铜精矿生产商,今年可以创造超过10亿元的利润。
  陈景河坦言:“就市值而言,紫金已经进入国内一流大型工业企业行列;要达到国际大型矿业公司规模目标,也非遥不可及。”
  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矿产勘查开发活动中,中国矿业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矿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紫金矿业志存高远,国际化战略的序幕徐徐拉开--
  2005年,紫金实施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由香港金山矿业有限公司出资约1000万元参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参股顶峰矿业虽然规模小,但被认为是首个投资加拿大矿业的中国公司,因此该笔投资在国际矿业界还小有名气,紫金也从此在国际上开始亮相。
  紫金在缅甸、俄罗斯、英国均进行了投资,经验逐渐丰富。2007年4月,紫金成功收购了英国上市公司蒙特瑞科,并控制了秘鲁特大型的白河铜钼矿;6月,成功收购了塔吉克斯坦ZGC公司。
  2008年8月27日,紫金矿业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合作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在杜尚别新落成的总统府民族宫举行。正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访问的胡锦涛主席与拉赫蒙总统一起出席了签字仪式,共同见证了紫金矿业海外拓展的这一重要时刻。备忘录由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总裁陈景河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代表、能源与工业部部长古尔?谢拉里共同签署。
  根据该备忘录,紫金矿业集团将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作为海外拓展的重要国家之一。在投资运行泽拉夫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紫金矿业将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加强矿业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矿业开发投资力度。
  2008年上半年,塔吉克斯坦ZGC项目累计生产黄金458公斤,实现利润66万美元,结束了该公司过去持续10多年的亏损状态,成为紫金海外发展叫得响的一块“名牌”。
  陈景河说:“海外项目的投资和营运给我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按创新的思维,一矿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
 

志在新跨越
  在紫金矿业,陈景河有一句大家都说得出的名言: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管理。
  紫金以他自己的方式,紧紧贴着自身的实际,把管理的“双刃剑”磨得越来越锋利。
  紫金的管理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从来就不按教科书上的理论照搬照套。这是紫金的“传家宝”,从早期紫金山金矿的开发一直传到了今天。“传家宝”的本色不变,然而内容丰富了许多。
  紫金已经家大业大,在中国的东南西北中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国外的业务也正在增加,产业链迅速增长,紫金的管理会鞭长莫及吗?
  陈景河也不否认:“随着公司业务进一步拓展,由集团公司直接管控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幅度过大,难度增加,特别是人力资源基本由集团总部配置的困难也很大。”
  但他从集团公司的实际出发,找到了“突破口”:构建以区域管理为特征的新管理体系。按照他的思路,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形成西南、西北、东北、北京、内蒙古、香港等6个区域投资和管理中心及相应的区域监督机构,建立区域人才中心,从总部的一个县城中心,增加五个省城次中心,最终形成集团公司--区域公司--各区域子分公司的三级管理模式,使它们发展成为区域投资中心、人才中心、管理中心、物流中心、保障中心和监督中心。”
  这样,集团公司就可以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重点抓建章立制、投资决策、监察审计、等中心工作了。陈景河进一步阐述:“区域性公司应当在集团公司战略规划框架下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本部以外的重要一环,是落实集团战略的第二梯队的执行者。”
  陈景河补充说:“我作为董事长兼总裁,也对各分管的领导和各生产经营单位给予了明确授权。”他指的是对经营层的充分授权。在紫金矿业,公司股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充分授权给董事会,董事会又把经营权充分有序地授给经营层,形成了公司高效、有序的授权体系。
  紫金西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钦权说:“在授权体制下,集团公司运作规范,基本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良性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被授权单位和个人能正确行使职权、很好地完成相关工作,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可以说,充分授权后的管理更加高效和有序了!”
  在紫金矿业,审计监督是“威严”、“威慑”的代名词,也是高效治理企业的一把利刃。
  一次,一个下属企业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的面试中,违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录用了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员工引起了社会的不满。事情调查清楚后,陈景河毫不留情,下令严厉处理9名责任人,对符合面试条件却没能参与面试的应聘人员重新组织了面试,并让企业在电视台向社会公开道歉。
  紫金每个月都刊发一期《监察审计简报》,里面的案例是是活生生的,给人警醒和启迪。紫金监事会主席郑锦兴在上面发表的《内部审计工作:独立但不能对立》的文章这样说:“审计要产生效果,不是仅通过审计人员的这几双手,而是要通过公司管理的这双大手来产生。审计要扶着公司这双大手去实现最大的价值,审计的实际增值可能比较有限,而通过管理层去增值则是无限的。审计始终要记住自己在圈外,自己不能进去,自己不能成为管理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否则,你就不独立了。”
  紫金的审计监督几乎是无孔不入,它涉及到参与重大招投标、物资采购询比价、商务谈判与审核等领域。2007年,集团总部监督部门参与审计监督的事项达276项,对举报信件的办结率100%。
  高效的监督使紫金正气高扬。2007年4月21日,山东某公司推销配电设备的业务经理来到河北崇礼紫金曾永东的办公室,欲推销配电设备给崇礼紫金公司。曾永东告诉他,配电设备采购要按公司制度进行招投标。该业务经理在告辞时,趁他不注意,将一张3万元字样的银行卡放在公桌上的材料下面。曾永东发现后,叫监察审计人员将那张银行卡退还给他。他感动地说:“你们公司领导就是觉悟高,就是廉洁,今后与你们公司打交道,我再也不搞这类小动作了。”
  2008年6月28日,集团公司党委和集团公司联合发文,开始对属于腐败易发、多发部位的物流、基建领域进行专项大检查,对从事物流、基建工作的人员敲响了警钟:如果你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如果你与工程队、供应商关系密切,利用职权收受好处费,你就触了“高压线”,就要受到处理!集团公司同时规定:对敢于向公司管理人员行贿的工程公司,要列入黑名单,十年内坚决禁入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的所有工程。
  从严治理环保,紫金矿业在矿业界是出了名的。多年来,紫金践行着“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公司发展”这个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保作为企业的品牌去经营。紫金山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各项建设正在有力推进,新疆阿舍勒铜矿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成为西北地区首家有色矿山“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与紫金山金铜矿一起成为紫金集团重要的两张环保品牌。
  陈景河说:“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公司’,我们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对人民、对社会负责的高度去认识和落实。”
  陈景河领导的紫金矿业正在享誉整个世界,其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中国革命老区闽西的一个深山里诞生的矿业公司,现在开始迎接世界的掌声。
  国际矿业公司艾芬豪公司董事长罗伯特认为“紫金矿业先进的技术、卓越的企业文化、富有远见的领导三者相结合,将会有一个黄金般的未来”;全球著名巴里克黄金矿业公司认为“紫金矿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国际黄金矿业五强之一的南非金田公司赞许“紫金山金矿的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紫金矿业是中国黄金业界最好的合作伙伴”。 国际著名的SRK国际矿业咨询顾问公司评价紫金的环保“完全可以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做世界级的宣传,向国外同行推广优秀的环境治理”。
  在2007年11月北京国际矿业大会期间,世界矿业巨头英美资源基本金属板块全球总裁特瑞?博格斯(Terry Burgess)通过标准银行见到了陈景河。他说,“近来,在国际矿业圈随处可见紫金矿业的引子,一直就希望能接触并认识紫金矿业” 。
  2007年2月6日的《国际商业时报》认为“紫金矿业是一家对海外矿业资产购进保持低姿态但大交易的中国公司,它是中国战略性的重要资源来源多样化要求的一部分。”
  澳大利亚《新闻》(News)2007年10月17日刊文称(作者:Robin Bromby),紫金矿业与世界上如淡水河谷、斯特拉塔和英美资源集团等矿业巨头一样,是值得投资的对象。
  现在,陈景河已经不仅仅是在做企业,他已经把做强做大紫金和国家的繁荣联系在一起。他说:“控制资源是我们的首要的战略目标,把解决中国的资源问题作为自身的使命和责任。”
  他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背景下,材料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中国在世界矿业市场上占有资源的份额低,没有话语权,而国际资本势必以此为理由抬高资源价格。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中国大型矿业公司,走向全球是必然的选择。”


  繁忙的厦门国际机场,银鹰翱翔,展翅高飞,触角延伸到五大洲,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商界万象。就在机场正对面,高高矗立着紫金矿业的一座大厦,“紫金矿业”四个大字耀眼生辉。
  陈景河的办公室在九楼,很宽阔,一幅大型的亚洲地质图挂在大墙的正中央,从上面可以看到亚洲几乎所有矿山项目,这犹如一幅战略进攻图,隐约中折射出阵阵雄风。
  在陈景河看来,现在的紫金还不够强、不够大,他仍不知足。陈景河说:“未来三到五年,要实现紫金继续快速发展、推动国际化,至少需要200亿。” 他的目标是:到2020年,紫金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从现在全球第十大黄金厂商跻身全球矿业前列。
  正因为此,每个新的一年对紫金来说都是新的开始。所以,陈景河在每年的工作会议上,都会对公司的高层和员工说:“成绩属于过去,我们今天开始迈上新起点,要实现新跨越。”
  长风万里正当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春天,科技创新是紫金的春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紫金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中发展壮大。30个春天已经过去,中华民族跨入崭新的21世纪,紫金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