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把一切责任推给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13日 22:34 227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最新公布的CPI和PPI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消费物价和生产价格回落的速度双双超出了市场预期,表明总需求增速正在快速下滑。就在数天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高达4万亿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方案,计划用政府投资来抵消私人投资和出口的过快回落,以保证GDP增长率处于社会可承受的区间内。
各方面对这个一揽子方案作出了大量的解读,但这些解读不免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个刺激方案完全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的应对。诚然,全球金融危机升级并向纵深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不利因素,但如果将一切困难都归结到外部环境的恶化,忽视当前困难中的国内原因,会犯下严重片面化的错误。
在2003年-2007年中国经济上升周期中,除了强劲的外部需求外,以房地产为主要带动力的投资需求是推动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价持续上涨,带动了上游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装饰家居等行业兴旺,同时,直线攀升的卖地收入又给地方政府大兴土木提供了财源。粗略估计,与房地产相关的投资占到全社会总投资的1/3。
推荐阅读
国务院实施四项措施落实扩大内需保增长 机构抢筹股名单大曝光
美股大幅下挫 道琼斯跌幅接近5% 欧洲两大央行官员相继暗示降息 证监会:明年基金报送XBRL化财报 两年万亿铁路投资启动 行业获益 雅戈尔累计减持中信证券1.05亿股 保险业严惩害群之马60名高管下课 边增持边唱淡 外资投行耍障眼法 另外,股市在两年内上涨6倍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也给繁荣的消费市场增添了动力,给企业投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但由于起初正常的资产价格上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逐步演化成严重的房地产和股市“双泡沫”,股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破裂,房地产泡沫也大约于同一时间开始萎缩。在“双泡沫”形成和膨胀时期,正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最终导致总需求过热和物价上涨,随后在控制通胀的大背景下,泡沫破裂,继而形成负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导致经济减速并出现通缩风险。
“双泡沫”形成和破裂,是最近几年来经济运行的主要逻辑过程,外部因素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一过程。其实,泡沫破裂导致的内需减速要早于外需困难的出现。外需疲软的信号从今年10月份才开始逐步明显,而国内投资需求已经先于此回落。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例,1-6月累计同比增长33.5%,1-7月则为30.9%,1-8月则为29.1% ,1-9月则降为26.5%。有色金属、钢材等直接受投资影响的产品价格已经在上半年开始步入下跌通道。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的投资需求,进而总需求也同样会出现很大的滑坡。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投资和消费均会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低迷期,即便没有外部冲击,“双泡沫”的破裂同样会让我们感受到秋风阵阵,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某种意义上正是前几年经济泡沫化的惩罚。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崩溃”循环越来越频繁,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生产领域“投资兴奋—生产过剩”循环,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最主要冲击源。是否需要调控资产价格,如何调控,防止其大起大落,已成为困扰当今各国政府的一大难题。随着中国房地产和股市规模日益扩大,其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作今后决策的借鉴,尤为重要。
比如说,过去几年我们对股市的调控有些是可取的,但调控措施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就是一大教训。再比如,在2006年和2007年的货币信贷失控中,货币决策机构进行流动性调控的理论基础是否可靠?在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补充大量资本金之后,没有及时有效地控制住信贷总量,是不是一个重大失误?我们对这轮通胀性质的判断是否失误,治理通胀出手是否太迟?此外,房地产市场调控屡屡变成“空调”原因何在?如何防止利益集团力量过强危害到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于股价和房价波动的一些内在规律,我们的认识是否严重不足?当前对房地产的托市行为,是否违背规律,效果适得其反?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必要在当前的“醉酒后遗症”过程中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然而,一场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一些人甚至本能地将当前问题一股脑儿地归结于外部原因,有意无意淡化了对国内问题的反思。若长期如此,下一次我们很可能继续犯下类似的错误,不同之处在于,下一次错误的严重程度很可能比这一次大得多,政策的腾挪空间则要小得多。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