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形势呼唤中国出台更多前瞻性刺激政策

2008年11月26日 17:10 209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据路透北京11月25日消息   为了保住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中国政府在近期内有望再度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货币和外贸政策,年内实施的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新劳动法亦面临打折执行.学者和专家们认为政府需要反省这两年经济政策制定上的滞後,提高前瞻性.
  面对世界金融海啸,中国近期已采取多项包括货币、财政和外贸方面的措施来防止经济增长出现严重下滑,包括本月宣布的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三个月内二次下调利率和半年内三次大范围上调出口产品退税率.
  然而,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在世界正经历70多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还不够让中国保持8%-9%的GDP增长率以吸纳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世界银行周二预计,因受全球信贷危机冲击,且国内地产业持续疲软,中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将由今年的9.4%减缓至7.5%左右,明年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为减少一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目前放松的宏调政策是对以往从紧政策的纠正,但放松的力度还不够,央行还应该再降息,减轻微观层面企业的资金压力,同要应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实际问题.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今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
  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已经迫使中国在宏观政策上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财政政策已由稳健转向积极,从紧货币政策亦从反"通胀"瞬即转向防"通缩"的适度宽松,而外贸政策更是大变身.
  一位不愿具名的前政府官员称,目前保增长的压力相当大,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保增长才能保就业,而保就业就是保企业,目前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这个.
  有专家认为,年内颁布实施的新劳动法亦迫于企业成本压力及担忧引发裁员潮面临暂时搁浅.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出通知称,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实际,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业内认为此举旨在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对于新劳动法,王建认为早该暂停.他称,虽然劳动法强调保障劳动者权益,但从中国现状看,汇率升值,原料上涨等多种压力一起,企业难以承受,再碰上国际大环境不好,难以执行在意料之中.
  中国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对劳动法实施的时间提出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现阶段也是要依靠这种劳动密集性的外贸出口拉动经济,这是现状.可是在政策上却往往忽略这一点,迫不及待超越现阶段的实际状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一位官员表示,"中国本来就立法滞後,新劳动法执行不到一年,又因实际困难打折扣,这本身也说明中国在法律制定和出台时机选择上不成熟."
  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从这次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将经济政策突然进行大规模调整吸取教训.回过头看,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政府的政策显示管理层高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和许多国家一样,远远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通胀的高估及对次贷危机的低估使得年内中国货币政策一紧再紧.中国年初南方遭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其时要求结构性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从未间断,可是政府当时未有大动作.
  这位不愿具名的前政府官员称,"追究以往政策的对错没有实际意义,但擅于总结过去却有助于未来走的更好.汶川地震发生後,当时就应当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现在虽然有点迟,但亡羊补牢还不算晚."
  专家们认为,显然近两年宏调政策预见性不足.而眼下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如何避免政策矫枉过正,或应从更多关注经济先行指标,以及对政策绩效评估入手.
  加强对经济运行态势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判断,关注时期经济数据外更要关注时点数据,才有助于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不致出现大的政策偏差;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政策绩效评估机制.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研室官员就表示,"楼塌了可以追究到当事人,但如果政策失误了,对经济的危害性却不是重建一栋楼那麽简单."他认为,建立政策绩效评估机制比追究责任更重要,但这是一个跨部门相当敏感的工作.
  此外,专家认为,关注重点领域的先行经济指标,以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及目标单一,也有助于提高政策预见性和针对性.
  另一位不具名的政府官员就称,中国现行政策往往是依据统计数据作研判,但实际上统计数据通常是滞後的.如果在制订政策时更多关注一些先行指标,如外贸企业关注订单,钢铁企业关注库存变化,工业企业要关注用电量等等,就会减少很多政策失误.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企业,近几年除感受宏观调控的冷暖外,进出口政策翻云覆雨的变化亦令企业无所适从,也凸显以往外贸政策缺乏预见性留下的後遗症.
  中国自2004年以来,频繁使用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行政手段,旨在减缓庞大贸易顺差和外贸结构调整,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2006年更是大范围调降甚至取消出口退税率.然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及外贸企业大面积陷入困境,半年内三次上调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恢复及上调出口退税率又成救命仙丹.
  意大利一家驻深圳的中国代理黄小姐就亲眼目睹其所在的深圳龙岗工业园区诸多个外贸加工企业由兴至衰.她说,"政策变化太快,这两年出口商品退税率一会儿一变,合同都没法签,...新劳动法实施,工人薪资要求越来越高,但本身并没有多少专业技能,流动资金紧张,银行贷不到钱,人民币汇率升值,没有一样是对外贸企业有利的."
  李雨时认为目前鼓励出口的政策对出口企业作用有限.
  "这两年外贸政策往往逆向而动,本来外围环境好应该多鼓励企业出口,但我们是一刀切地限制;现在形势不好了,出不去了,又反过来鼓励企业出口,问题是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低于国内市场了,政府再鼓励企业未必愿意出口呀."他称.
  "政策最忌讳的是矫枉过正,中国应该正视目前现状,如何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提供劳动者就业岗位更现实.经济结构转型是长期目标,需要各方政策配合,而不应频繁调整出口退税率,这样只会使企业和地方政府无所适从,也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他补充道.
  这一观点也得到商务部一位官员的认同.他称,"中国在政策制订的时候往往被赋予太多目标,好比外贸政策,要追求贸易平衡,同时还要求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目标太多的结果就是哪个都做不好."(完)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