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战略资源正当时

2008年12月03日 14:40 30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有感于云南收储百万吨有色金属矿产品

  
  据国土资源报12月1日消息   云南省将投入巨资收储100万吨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材料,以帮扶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渡过难关。
  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近期国际市场石油、煤炭等能源和钢铁、矿石等原材料产品需求缩减。全球矿业亦步入下行周期。我国矿业企业如何应对这样的局势,令人关注。
  从理论上讲,矿业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现金流,考虑企业的生存问题。然而,由于经济下滑,矿业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突然加大,使得一些自有资金不足,或者主要依靠贷款发展的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缩减,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一些客户或中止供货合同,或要求削价,或拖延支付货款,进一步加剧了矿业企业的资金链条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即当市场机制这个“无形之手”出问题的时候,政府伸出救援的“有形之手”,显得很有必要。
  值得称道的是,云南省不是单纯地“救市”,而是分类区别对待,让“救市”行为一举多得。对于落后产能,救助它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物资和精力,救活之后它们很可能无所作为。因此,云南对于这部分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对于其他有必要救助的矿业企业,云南与以往“救市”不同:投入巨资收储铜等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品,并鼓励地勘单位多找矿,为新一轮矿业发展提前储备资源。也就是说,不仅考虑“矿业下滑周期”,还考虑“矿业上升周期”来临时该怎么办的问题。这种思路颇有战略眼光。
  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是必然的规律。当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但这只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矿产品的需求还将呈上升趋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启示,工业化早中期是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增长最快、消费积蓄量最大的阶段。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增长方式,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人均GDP再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矿产资源产量和消费总量也要再翻一番多,对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我国在经济运行低谷或者下行周期的时候,及时储备矿产资源,那么当经济走出低谷或者恢复上行周期之后,我们在依靠国内资源满足经济增长需求方面,就能更加从容和自信。
  从海外的情况看,很多国家都有资源储备机制。战略储备对于“调控市场供应、应付突发事件和保证资源供应安全”至关重要。美国、德国和俄罗斯都设有联邦应急管理局或者是联邦国家储备署,专门管理战略储备。
  过去,我国在这方面缺乏战略思考。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资源储备意识,从基础上暴露了没有“长远考虑”的弱点,导致在经济建设上不注重储备资源,不合理开发资源。经济崛起以基础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与出口为代价,这种旧的“寅吃卯粮”、“以资源换发展”的方式,显然不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选项。中国只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资源储备,才谈得上可持续发展。
  有报道称,今年,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并上报国务院待批。该《规划》将对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进行全面规划并伴以落地性意见,以便操作。其中,除石油、重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备外,焦煤等特殊矿种或将成为资源战略储备的先行者。我们期待这个《规划》能尽快批准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资源储备的建立不仅涉及商业利益,还涉及国防、社会利益。国外对战略资源储备的建立一般都是秘密进行,有些国家对储备量、储备地点都予以保密。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试想,如果我国在战略资源储备建立过程中,将储备地点、储备量、操作进程都和盘托出,那么不仅要增加储备成本、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失,而且在危急时刻,资源储备本身的安全性也会受到威胁。
  当前经济形势下,云南省投入巨资收储有色金属材料的做法,是一种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各地应进一步增强资源储备的意识,把握时机,探索和积累资源储备经验。对国家而言,在现在这一时机下,可以利用充裕的外汇储备,从容不迫地增加战略资源储备,特别是要在更高的价格出现以前,对那些稀缺资源、优势资源加紧储备,同时积极支持民间储备。国家既可以购买后储备,又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如提供优惠贷款、资本金投入、国家定金制度等)由民间储备,必要时国家可予以回购。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ehengwang.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